热门关键词: as
历法与农时春秋时期的某一年,鲁国人仍依照往年的履历播种。过些时候,庄稼长出来了,郁郁葱葱的,大家都以为秋天肯定会能有个好收成。
可是,秋天眼看就要已往了,庄稼还没有成熟,人们很着急。突然有一天,人们发现下霜了,还没成熟的庄稼都被冻死了。这是怎么回事儿呢?原来,农业生产要适应天象和气候变化的纪律。
周朝天子任用专门的官员测算历法、时令和节气,他们通过视察日月星辰、气候及动植物随季节的变化,来决议农时,指导人们在适当的时间春种秋收,这被称为“观象授时”。然而,这一年,天子并没有像往年一样“观象授时”。
鲁国人自己的测算禁绝确,错闰了三月,播种比往年稍晚。“季节不饶人”,所以庄稼还没有成熟,就遭遇了霜冻。
阴历的闰月(和闰年)现行的阳历是约莫100年前才传入我国的,又称公历;而阴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,又称夏历。阳历每年都是12个月,阴历年有的是12个月,有的是13个月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?实际上,阴历是阴阳合历,因为它的月平均长度靠近“朔望月”,年平均长度又靠近“回归年”。
阴历的朔望月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,有29天12小时44分03秒;阳历的回归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,有365天5小时48分40秒。阴历年12个朔望月,6个大月每月30天,6个小月每月29天,一共只有354天,与回归年相比,少了约11天。
阳历年的月份反映季节的变化。阴历年的月份反映月亮的圆缺,为了使它也能与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相一致,智慧的昔人用“闰月”来补足。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纪律,在有的阴历年重复设置某一个月,这被称为“闰月”。
有闰月的年份称为“闰年”,没有闰月的年份称为“平年”。早在商朝时,昔人就明白设置闰月了。
厥后,人们发现19年共设置7个闰月是最合适的。这样,就不会泛起“六月飞霜”之类阴阳失调的反常现象了。阳历的闰日(和闰年)为了利便记载,阳历以365天为一年,也叫平年。4、6、9、11是小月,每月30天,2月是28天,其余的月份是大月,每月31天。
可是,有的2月是29天,这样的阳历年份也叫闰年,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我们知道,阳历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,实际上,这个周期的长度是365天5小时48分40秒。这样,每四年就约莫多出一天。
这多出来的一天怎么办呢?人们就把它放在2月中,这一天就叫“闰日”。也就是说,公历每距离三年,就会泛起2月有29天的现象。
如果四年一闰,那么,一年的平均时间比一年的实际时间多了约1分14秒。为了消除这个误差,现行阳历划定,每400年只允许有97个闰年,而不是100个闰年。那些世纪整数年,要是400的倍数,才气算闰年,否则仍是平年。如1800年就是平年,而2000年则是闰年。
本文来源:开云app官网入口-www.dangfengyichen.com